從1994年開始,到2012年,我們把民進黨在台北市每2年一次的總統或是市長選舉,得票率的百分比做個統計,再畫成一張表如附圖。
總共十次的選舉中,唯一一次獲勝的只有1994年的陳水扁,當年的得票率是43.67%。陳水扁之所以能當選,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藍營分裂,當年趙少康和黃大洲瓜分了藍營的選票,幫助陳水扁當選。
1996年的總統大選,民進黨的彭明敏和謝長廷的組合在台北市只拿到21.9%的選票,是綠營得票率最低的一次。主要的原因,是綠營的支持者有一部份認同李登輝總統的本土意識,和他身為第一個台灣人總統的光環。某種程度上這次選舉可以視為綠營的分裂。
1998年的市長選舉,則是民進黨在台北市得票率最高的一次,達到45.91%。但是很可惜地,還是輸給了馬英九的51.13%。當年陳水扁在市長任內市政推行得相當好,滿意度接近八成,又有連任的優勢,雖然得票率有所成長,但是仍然輸給了如日中天的政治新星馬英九。這是民進黨在台北市得票率的高峰,從這次以後再也無法超越。
2000年的總統大選,藍營又再一次分裂。不過這次台北市陳水扁的得票率卻降低到37.64%,四年後阿扁再選總統連任時,得票率回到43.47%。可見2000年時宋楚瑜的確瓜分了一部份台北市綠營民眾的選票。
重點1: 綠營絕對沒有分裂的本錢:
從這幾次的數字分析我們可以看到,在台北市天龍國,綠營先天處於不利的局面,所以絕對沒有分裂的本錢。甚至在藍營分裂成兩組候選人的時候,綠營都不見得能占到很多便宜。
重點2: 單純的藍綠對決,藍綠比大概是6比4,沒有勝算,要避開對決。
如果我們把1994年,1996年和2000年這幾次有三組具有實力的候選人的選舉忽略不計,剩下的7次選舉可以視為台北市的藍綠對決,平均起來算,綠營的得票率是40.9%,藍營的得票率是57.4%。天龍國的藍綠比約是6比4,如果反映到歷次立委,市議員或里長的選舉,這個差距還會更懸殊。
台北市外省族群的比率是全國各縣市最高的,這是六比四最大的原因,也難以克服。民進黨對這點的策略是推出外省第二代顧立雄,可惜雖然有各派系奧援,他個人的人氣一直拉不起來,甚至還輸給呂秀蓮。
重點3: 台北市的選舉有主場(連任)優勢,但是馬英九任總統時例外,所以2014是個不錯的機會。
台北市的選舉也有所謂的主場優勢,只要是連任的候選人,得票率多會成長,如陳水扁任市長時得票率從43.67%成長到45.91%,馬英九任市長時從51.13%成長到64.11%,陳水扁任總統時從 37.64%成長到43.47%,郝龍斌從 53.81%成長到55.65%。唯一沒有主場優勢的一次,是馬英九任總統從63.03%下降到57.87%。
這原因很可能是馬英九執政的確不得民心,原先他的支持者有一部份轉投民進黨了,這個比率大概有3%左右。
綜合以上幾點,綠營想要在台北市贏,一個先決條件是絕對不可以分裂,另外,7次的藍綠一對一對決綠營都輸了,因此支持另一個無黨籍的候選人還比較有可能可以選上。
民進黨沒有在台北市培養出一個超級政治明星,足夠在台北市長的藍綠對決中勝出。對不起,沒有就是沒有。既然如此,那就避開對決,另謀出路。
以政黨的運作精神而言,台北市不推自已的候選人說不過去。但是為了求勝,或許做點變通還比輸第8次來的實在。柯文哲遲遲不願意加入民進黨,這就是最大的原因。
考慮所謂主場優勢,2014年對綠營的好處是郝龍斌已不再連任,綠營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對手。但是國民黨的候選人很可能受馬英九執政不力的拖累,主場優勢反而變成主場劣勢。2014年在時間上是個有利的局面。另外,一個政治素人柯文哲民調可以衝到這麼高,這是空前可能也是絕後的奇異現像,民進黨要不要把握這個機會呢?
目前最有可能的對手,連勝文從來沒有選舉過,也沒有在政府單位中任職。他只是因為槍擊事件所以才有現在的知名度。另外,從威力纖和頂新TDR事件看的出來,連勝文承受負面選戰的能力顯然比其它藍營候選人來的差。柯文哲以無黨籍的身份對決國民黨的連勝文,如果有民進黨全力支援,或許差距又可以拉近一點。
綠營在天龍國的勝選方程式是: 柯文哲+無黨籍身份(或在野大聯盟)+民進黨全力支援 > 連勝文 - 個人的負面因素 - 國民黨的執政不力
蔡英文39.54%,蘇貞昌43.81%,最強的兩個太陽不過如此,民進黨要在天龍國取得市長勝選實在是困難到一個不可能。除了這幾個勝選要件,或許最後還是要靠點運氣。
本文同步刊登在民報 http://www.peoplenews.tw/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