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的「盲注」

二○○七年,我從台灣飛到美國加州聖地牙哥,參加一年一度的學術盛會「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」(APA)。白天行程緊湊,除了聆聽世界各地學者分享他們最新的研究發現外,也見習大師的心理治療私房課程,甚至和友人去看了教士隊的比賽。夜裡回到飯店,本應該是早早休息儲備體力的時候,我卻被有線電視頻道上轉播的世界撲克大賽(World Poker Tour, WPT)吸引住了,幾乎一直看到天都快亮了才上床睡覺,差點耽誤了第二天的行程。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德州撲克(Texas Hold'em),馬上就領受了這個賭博遊戲的魔力。

回到台灣後,我又在網路電視上見識了更多WPT著名的牌局,也上線小玩了一番,更深一層地領略了這個牌戲後面的人性、心理學、統計學等種種複雜有趣的策略。後來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了篇文章,現實世界中的賭神:德州撲克(Texas Hold'em),到現在點閱數超過一萬五千人次,應該是網路上介紹德州撲克最早受歡迎的文章之一。我自己有不少病人是病態性賭博(Pathological Gambling)的患者,我當然不鼓勵病人賭博,然而德州撲克吸引我的是,和其他賭博遊戲不同的、深沉有趣的地方。



把賭徒策略學術化最成功的一個例子,眾所周知,是一九九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.納許(John Nash)所提出的「賽局理論」。他本身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,一生故事所改編成的電影《美麗境界》(A Beautiful Mind)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。二○○七年,John Nash被邀請到聖地牙哥的APA演溝,我也是幾千個演講結束起立鼓掌的聽講者之一。

二○○七年也正是本書的主角Raymond Wu──吳紹綱,一個從小從台灣到美國念書的留學生,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心理系就讀的年輕人,一度想休學投入德州撲克成為職業選手的同一年。不過兩年之後,他竟以台灣選手的身分在歐洲撲克錦標賽(European Poker Tour, EPT)中拿下第七名,驚動台灣新聞媒體報導,堪稱「另類」的台灣之光。



你在Youtube可以找到吳紹綱當年比賽的影片,那是種很奇特的感覺,當你看到中華民國國旗出現在螢幕左下角,旁邊是兩張撲克牌的花色、這把牌的勝率、五十萬美金的數字、還有Raymond Wu的大名。畫面上他戴著副大墨鏡,手裡不斷把玩著籌碼。他的俊俏臉龐,身為賭博網站的代言人身分,無疑地你馬上會把他當做是周潤發《賭神》電影中在現實世界的代言人。

嗯…那龍五呢?…那個手裡只要有槍,誰都殺不死他的龍五呢?當然啦,現實世界中的Raymond Wu沒有電影裡那麼誇張。這個真實世界中的年輕人,在台灣的父親是個成功的室內設計公司老闆,他們家和所有台灣的爸媽一樣望子成龍,他們怎麼會接受去美國念書的寶貝兒子,走上這麼另類的一條路呢?這是這本書有趣的地方。我們的父母親,和吳紹綱的父母親一樣,從小對我們耳提面命的教誨總是一、要成功;二、要低調,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基本態度,貫穿了許多台灣人的一生。台灣人總是要很多,卻又不敢表示出來。Raymond Wu從小被送到美國念書,他背負著台灣雙親熱切的期待,但他也尋求著美國社會勇敢追夢的社會認同。他和許多台灣人一樣,被要求達到「低調的成功」。Dolce & Gabbana,所謂低調奢華路線,是Raymond Wu最喜歡的品牌。



既然「低調」又何來「奢華」?那種低調,或許也反映了台灣人的一種不安全感。台灣是移民社會,地小人稠,每年都有地震和颱風,加上國家認同的不確定性,台灣人長期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,總是有莫名的、可能陷入不幸的危機感。要不要送小孩出國念書,或是讓他留在台灣的教育體系參加升學考試,對很多父母而言,不也像德州撲克中,拿了兩張牌就決定要不要下的「盲注」?

Raymond Wu說服他父母親的方式,是表現出紀律和成長。他可以為了賭局鍛練自己的身體、規律的生活、進修、讀書、學習、領悟。從賭徒變成賽局選手、變成老師,甚至把自己經營成為一個品牌。在困境和不確定性裡,努力地去回應周圍人的期待和愛,這是Raymond Wu在本書故事裡最迷人之處。

(本文作者為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、台灣部落格協會理事長)

線上購買本書請點此聯結

(利益宣告:透過此聯結購書版主有4%回饋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lly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