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意間在蘋果日報看到下面的文章,覺得台灣的年輕高爾夫選手好可憐:


缺少體能教練協助
曾雅妮(亞運代表隊員):從接受培訓到現在,覺得現在最缺乏的是專業的高爾夫心理醫生,雖然我已經贏過2場美國女子業餘重要的比賽,但還是會對自己的球技產生懷疑,特別是碰到有人在指指點點時,更會胡思亂想,甚至最後還會變得不相信自己。
也缺少體能教練。我的個性比較懶散,若是沒有人監督,就可能會隨便做做,反正,只要能夠混過去就好。
要是有專業體能教練,除了可以幫忙監督,訓練起來也會比較安心,畢竟是專業的教練,課程安排一定會有他的道理,我只要照著做就行了。

盼有心理諮詢輔導
蔣宸豐弟(亞運高爾夫代表隊員):從國小3年級開始接受老淡水球場培訓到現在,超過15年,球技上沒有太多問題,在培訓階段,最常被教練糾正的地方,大多是在揮桿動作細部修正而已,倒是體能及心理這2方面,從以前到現在,都不曾接受過專業教練的指導。高爾夫比賽,不光是比球技,也是比體力及心理。像以前與國外球員比賽時,若與實力較好球員同組,幾乎都是在看對方打球,卻忘了自己也在比賽,而且也會怯場,若賽前有心理醫師或心理諮詢師的輔導,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形。

節錄自:http://sport.appledaily.com.tw/index.cfm?Fuseaction=NewsContent&Article_ID=2945556&SportCatID=539&NewsDate=20061010&App_ID=1


曾雅妮和蔣宸(豐弟)都已經是國內受訓資源比較豐富的選手了,還這麼感慨,其他人呢?
潘政琮在亞運本來領先,卻以一桿之差沒拿到金牌,會不會就是因為缺少心理教練?
現在的體委主席陳壽全,是日本的醫學博士,專攻運動體能,自已也是高球狂。他的15金承諾跳票,變成9金,是不是就是少了運動心理專家的幫忙?


我自已的專業和心理有關,現在幾乎每打球必抓,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如果只是為了「突破自已的score」而打,就無法體會出「競爭高爾夫」的意義。競爭性的高爾夫,和休閒式的,培養體能式的不同。我又不是選手,何苦打什麼「競爭高爾夫」?

因為,這也是為了「磨練心志」。

怎麼磨練?第一個是人格,你打「競爭高爾夫」時,最大的挑戰就是你能不能遵守規則。高爾夫是很容易作弊的運動,在壓力之下,就算世界級的選手也會因為犯規而被取消資格。業餘選手更不用提了。但如果你打的是休閒式的高爾夫,你就不覺得「人格」的重要。我看過李登輝打球,他打一個球不好,隨扈馬上擺一個讓他再打過。科林頓在當總統時,放假去打球,卻被踢爆打球時小動作很多,差點根本是騙人的。王永在每天打球,據說超快,完全不試揮,也不在意桿數。這些大人物可不需要在打球時還要磨練他們的心志,但如果你打的是「競爭式的高爾夫」,人格不建立毫無意義。

第二個是「心理健康」,在壓力之下,心理上的毛病才會跑出來。大部份的人都覺得我有錢有閒打球那還有心理上的毛病,其實不然,你在普吉島海邊做SPA當然沒有心理上的毛病,但在球隊例賽中,在抓一洞值上千乃至上萬的birdy時,你心理上的毛病就出來了。Michael Cambell在推美國公開賽的冠軍推桿時,全身發抖,你看過Tiger這樣嗎?講到Tiger,他38場大賽只有一場被淘汰,就是去年的美國公開賽。他其它賽事幾乎很少名次在30名之外,2006美國公開賽被淘汰眾所皆知是因為他的父親才剛去逝,他事父至孝,說那時他不憂鬱不可能。

所以我要提的「心理健康」,層次很低,就是不要「生病」,生「憂鬱」,「焦慮」,「恐慌」,「社交畏懼症」,「舞台恐懼症」,這些真的要治療的病。球員會生這些病?當然。最好的例子就是John Daly,他根本就是個「酒精濫用」+「躁鬱症」患者,多次住院和差一點自殺,之前Callway和他簽約,一個條件就是他要規則接受治療。我記得國內Pro陳良溪也曾在雜誌上提到,他在國外比賽爭冠時曾經恐慌症發作的故事。在講Bobby Jones的自傳式電影中Stroke of genius也多次描述,Bobby Jones有一大堆身心症,那個年代根本不像現在有藥物可以治療,這可能是他要提前退休不轉Pro的原因之一。

國外的運動心理大概不必要提這塊,因為他們一般人生了病就知道找精神科醫師,不用提選手了,但台灣對看精神科醫師都還很忌諱,也不知道其實這些病專業的醫生治療起來一點都不困難。其實我一堆球伴中,至少就有兩個人曾經恐慌發作過。我自已也常在打球時受到焦慮的影響而爆出9桿10桿,一回過神來才意會到了。

第三個才是最高層次的「心理策略」。這也是國外許多專家的壓箱寶。所謂的「運動心理學家」,如Dr. Bob Rotella,輔導過的球員包括Nick Price, Davis Love III, Tom Kite和Pat Bradley等球星。這個領域台灣可以說是一片空白,因為許多專門著作一般的球員和教練英文不好也看不懂,翻譯的書因為市場小數量有限。大概也難以產生有背景的專家投入這個領域。

何謂「心理策略」?打高爾夫又不是網球,又不是打球過去製造對手受迫。「心理策略」舉個簡單的例子而言,你在抓球,怎麼在不違反規則和禮儀的方式下,甚至連觀眾和網路討論區都沒辦法罵人的情況下,「合法地」干擾你的對手?

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「給不給人家OK」,在比洞賽和抓球時,要不要給別人OK不用推這個短桿完全是你的權利,你可以很大方地連給三洞3呎的短推,甚至直接拿起他的球丟給他,卻在他下一洞關鍵的2呎下坡大轉折時裝孝維默不做聲。第一個他迷糊了把球拿起來你就贏了,再不然他推進了心理上也有莫大的壓力,至少感受到了你的敵意。要真的他推不進了那你就賺到了,他之後每個短推都會提心吊膽,不自主的去看球,就容易推歪。但是他一句都罵不出來。

其它賤招不勝枚舉,大概可以寫一本百科全書。你把對手惹毛了就贏了,但相對的被惹毛了也就輸了,所以你也要想辦法也不被惹毛。Tiger和他的桿弟Steve Williams都是精於此道的高手,Tiger推桿時,別說現場觀眾,連全世界看電視的人都不敢大聲呼吸(你不怕被旁邊的我海K一頓?我可不想被你破壞我觀賞Tiger神技時的美妙時刻)。Tiger Woods和Steve Williams不光是對手,包括觀眾都能操控,來幫他製造最有利的比賽條件。Steve Williams曾經把觀眾的相機砸掉不是失控而是故意的,他知道媒體一定會報導,他也知道他的主子可不能幹這種事,所以他一定要扮黑臉扮狠角色,讓人家知道如果有人要找Tiger麻煩一定要先過他這一關。他不當桿弟時是在賽車玩命的,什麼人也不怕。所以Tiger星期天和他同樣是最後一組的傢伙不但沒有人贏過他,還常常被搞成第4 第5名。

一般抓抓組的球友,其實很簡單,就是「互相漏氣求進步」,對方打不好時小小虧一下,就足夠讓他承受心理壓力了。反過來而言,有同組這麼嘴賤的球友,你要怎麼辦?他是你的老同學,生意伙伴,客戶,上司。你們月入數十萬甚至百萬,但這一洞一百好像比什麼都重要?

當然,這就看情況,看交情,如果應酬式的高爾夫,那就不要這麼競爭,自嘲一下,下一桿提振起精神。如果真的是好朋友,這時候的策略很多,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「嘴巴賤回去」。比方:

Jack Nicklaus:(先大叫)「看球啊~~看球啊~~」(再對他說)「這球太Sclice了吧,OB啦,再發一球,我去叫隔壁球道的人趕快戴安全帽了。」
<這樣嘴吧夠賤>
Arnold Palmer:(神情輕鬆)「好啦,我先發個暫定。」,(架Tee擺好球),「啊你不是要叫隔壁球道的人戴安全帽,快去啊,你先去幫他們買,我贏了錢以後會幫你出一點。」
<就算你現在還是輸的也要這麼講,虛張聲勢同時提振信心,並把OB的怨念藉著和他鬥嘴時忘掉>

這些「賤招」在心理策略中也是低層次的東西。不過說是「賤」,也要符合規則和禮儀,嘴巴再賤也不能在對方揮桿時出聲,不然就變「爛招」了。

高層次的東西,就是防禦賤招,同時能保持巔峰,讓每一次揮桿都能身處於高爾夫賽局中那個「神聖而美妙」的境界。相信我,Tiger他們打球就在追求這個,他們錢已經花不完,名聲也都過頭了,還那麼愛打,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追求這種感覺。你不打競爭式的高爾夫,不保持在規則禮儀中,無視對手的攻擊和防禦,不追求身心合一,就無法體會那個境界帶來的美好感覺。在「高爾夫小子」這套漫畫中,青葉彈道就常常進入到這種狀態。不管對手怎麼干擾,球位再怎麼差的不可思議,輸的再怎麼多,他就是能進入到這個狀態。全世界都消失了,只剩風,樹的搖動,果嶺,旗桿和球洞。他進入到這個狀態,就算隔壁球道被恐怖份子引爆了自殺炸彈他也會渾然不覺。他進入狀態時,會在150碼外就把直接球打進去,之後他的對手會忘了還在和他拼球,開始羡慕起他的那個神奇世界。









講的太玄了,下面這部電影可以提供一個佐証。如果你看過也許就能體會那「神聖而美妙」的境界何在了。

重返榮耀 (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)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lly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